作者: 人气: 来源: 2020-07-13 评论:发表评论
②对于各种钻孔方法,采用抽浆清孔法最彻底。清孔中,应注意始终保持孔内水头,以防坍孔。
③清孔后,测定泥浆各项指标,泥浆的含砂率、粘度和相对密度应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。
4.3灌注桩砼导管堵管
⑴ 现象
导管堵塞。
⑵ 危害
造成灌注中断,易在中断后灌注时形成高压气囊。严重时,易发展为断桩。
⑶ 原因分析
①由于各种原因使混凝土离析,粗骨料集中而造成倒挂堵塞。
②由于灌注时间持续过长,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初凝,增大了管内混凝土下落的阻力,使混凝土堵在管内。
⑷ 预防措施:
①灌注混凝土的坍落度易在180-220mm之间,并保证具有良好的和易性。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不发生显著离析和泌水。
②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,中断灌注不应超过30分钟。
⑸ 治理方法
灌注开始不久发生堵管时,可用长杆冲、捣或用振动导管。若无效果,拔出导管,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将已灌入孔底的混凝土清出,换新导管,准备足够储量混凝土,重新灌注。
4.4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时上浮
⑴ 现象
钢筋笼入孔后,虽已加以固定,但孔内灌注混凝土时,钢筋笼向上浮移。
⑵ 危害
钢筋笼一旦发生上浮,基本无法使其归位,从而改变桩身配筋数量,损害桩身抗弯强度。
⑶ 原因分析
混凝土由漏斗顺导管向下灌注时,混凝土的位能产生一种顶托力。该种顶托力随灌注时混凝土位能的大小,灌注速度的快慢、首批混凝土的流动度、首批混凝土的表面标高大小而变化。当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量时,钢筋笼会被浮推上升。
⑷ 预防措施
①摩擦桩应将钢筋笼骨架的几根主筋延伸至孔底,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。
②灌注中,当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笼底时,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,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距离,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。
③混凝土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,应适当提升导管,使钢筋笼在导管下口有一定深度。但注意导管埋入混凝土表面应不小于2m。
4.5 灌注混凝土时桩孔坍孔
⑴ 现象
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,发现护筒内泥浆水位突然上升溢出护筒,随即骤降并冒出水泡,为坍孔征兆。如用测深锤探测混凝土面与原深度相差很多时,可确定为坍孔。
⑵ 危害
造成桩身扩径,桩身混凝土夹泥;严重时,会引起断桩事故。
⑶ 原因分析
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,孔内外水头未能保持一定高差。
②护筒刃脚周围漏水;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器振动,使孔壁在灌注混凝土时坍孔。
③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,均易发生坍孔。
⑷ 治理方法
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,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,还要防止护筒及孔壁漏水。
②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内的泥土,同时保持或加大水头高,如不再坍孔,可持续灌注。
③如用上述方法处治,坍孔仍不停时,或坍孔部位较深,宜将导管、钢筋笼拔出,回填粘土,重新钻孔。
4.6 埋导管事故
⑴ 现象
导管从已灌入孔内的混凝土中提升费劲,甚至拔不出,造成埋管事故。
⑵ 危害
埋导管使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中断,易发展为断桩事故。
⑶ 原因分析
①灌注过程中,由于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,一般往往大于6m。
②由于各种原因,导管超过0.5小时未提升,部分混凝土初凝,抱住导管。
⑷ 预防措施
①导管采用接头形式应为卡口式,可缩短卸导管引起的导管停留时间,各批混凝土均掺入缓凝剂,并采取措施,加快各种速度。
②随混凝土的灌入,勤提升导管,使导管埋深不大于6m。
⑸ 治理方法
①埋导管时,用链式滑车、千斤顶、卷扬机进行试拔。
②若拔不出时,可加力拔断导管,然后按断桩处理。
4.7夹泥、断桩
⑴ 现象
先后两次灌注的混凝土层之间,夹有泥浆或钻渣层,如存在于部分截面为夹泥;如属于整个截面有夹泥层或混凝土有一层完全离析,基本无水泥浆粘结时,为断桩。
⑵ 危害
夹泥、断桩使桩身混凝土不连续,无法承受弯矩和地震引起的水平剪切力,使桩报废。
⑶ 原因分析
①灌注水下混凝土时,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,集料级配不良,粗骨料颗粒太大,灌注前或灌注中混凝土发生离析;或导管进水等使桩身混凝土产生中断。
继续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