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准分享吧

找标准资料
就到标准分享吧

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问题总结(7)

作者: 人气: 来源: 2020-03-09 评论:发表评论

我认为目前城市道路人行道宽度3m的很多很多,不设行径道,那就大部分人行道就没有行径盲道,所以作为3m宽的人行道,仍至2m宽的人行道均应设行径盲道,与树池设置有矛盾时,应改小树池尺寸,或方的变为长方形,2m人行道可不设树池,一定要设行径盲道。“无障碍设计规范”(GB 50763-2012)是设计依据,“无障碍建设指南”仅作参考。

(92)根据常图发【2008】51号文件,草坪砖不计算绿地率。

所以为了增加绿化率而采用草坪砖停车场的做法,可考虑不做草坪砖停车场地。

(93)设计的水泥混凝土路面,应提出最重轴载Pm,如:Pm=120KN、Pm=150KN、Pm=180KN、Pm=200KN、Pm=250KN等等。也就是说,超过此轴载就会使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、断裂。一是从现有设计路面厚度,可计算出能承受的最重轴载;二是可从实际需通过最重轴载,计算出路面厚度。

(94)人行道路基结构不再使用10%石灰土底基层,因对植物生长不利。

(95)常州地区各土基回弹模量的弯沉值表

(96)在进行道路工程盲道设计时,一定要把交叉口的人行横道线位置确定,作为盲道过交叉口的设计依据。

(97)在设计不宽(如3m)人行道时,盲道设计中三面坡缘石坡长的计算,考虑人行道坡度2%的因素,当不能满足要求时,应另选其他形式的盲道坡度形式:

①小路口单面坡缘石坡度形式(见05MR501页14);

②交叉口单面坡缘石坡度(一)形式(见05MR501页15)。

(98)新老沥青混凝土路面搭接,用铣刨逐层搭接,根据上海城建设计院经验:

①与沥青面层接触处用自粘式玻纤格栅,其表面经过改性沥青涂覆,与沥青层或下封层的结合力较好;

②与石灰土或二灰碎石接触处,采用双向土工格栅,与土类的结合力较好,而若采用自粘式玻纤格栅,反而结合力不好,会使层间结合的连续性受损;

③宽度只要在加强处左右各50cm即可;

举例:高架二期道路结构搭接大样图

9.png

(99)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透层油

我市施工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透层油 ,原采用乳化沥青PC-2(用量0.7-1.5L/㎡),由于透不进水泥稳定碎石基层,后改为液体沥青AL(M)1或2(用量0.6-1.5L/㎡),现有的工程施工时,当透层油透不进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时,就取消透层油。这是违反规范要求的,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》(JTG F40-2004)规定:“9.1.1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,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。……”。

解决办法:一是喷洒时间,要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成型后,表面稍变干燥,尚未硬化时(一般在碾压成型后24小时内),层顶喷洒透层油;二是喷洒液体沥青的浓度可再进一步稀释,同时应增加喷洒用量,使在基层中的残留物的总量相同。
 

(100)委托方提出,把沥青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、底基层(20cm水稳+20cm10%石灰土+E0=26MPa),改成刚性基层(25cmC30砼+10cm碎石垫层+ E0=15MPa),认为可减薄路面厚度,施工速度快,实际上已成为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。造价升高了,约增加70元/㎡,结构极不合理,很容易损坏。如采用C30砼是不能满足抗折≥4.5Mpa要求,刚性基层下应有一定强度,不是置于土基上就可以的,这样刚性基层极容易损坏。刚性基层上应有抗裂措施(如橡胶应力吸收层、大粒径沥青混凝土、玻纤格栅、高性能聚酯布等),没有做到像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一样的板块划分,接缝的设置和构造也应如同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做法。板厚应有计算确定。

(101)道路土基处理设计,首先论证确定路基的干湿类型(干燥、中湿、潮湿、过湿),作为确定原土基回弹模量的依据,作为设计处理土基厚度的依据,在设计文件中应反映出来。

(102)设计文件应符合规范用词: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》(JGJ 79-2002)于2013年6月1日废止,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》(JGJ 79-2012)于2013年6月1日实施,其中水泥土搅拌桩的规范用词前后不同点,摘录如下:

10.png

《复合地基技术规范》(GB 50783-2012)于2012年12月1日实施:深层搅拌桩可采用喷浆搅拌法和喷粉搅拌法施工。

继续阅读:

分享吧~提高逼格:

相关阅读

更多
    无相关信息

评论留言

官方微信二维码 标准分享吧微信公众号
'); })();